我國每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都蘊含著豐富的信息。今年,涉及“十二五”的發展規劃問題被廣泛關注,在溫家寶總理向十一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所作的報告中,電力工業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和關系國計民生的公用服務事業,在報告的各個部分多次被提及。
關鍵詞:智能電網
溫家寶總理在報告中說,要推進傳統能源清潔利用,加強智能電網建設,大力發展清潔能源。 這是繼2010年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智能電網建設后,連續第二年在報告中出現,表明由我國電力企業率先倡導和實施的智能電網建設已經從企業行為上升為國家戰略。并且在過去一年的建設中,得到了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和肯定,在清潔能源利用、傳輸過程中將發揮重要作用,進而為“十二五”我國能源結構調整發揮重要作用。
智能電網是推動清潔能源發展的重要載體,關系到國家能源安全和能源可持續發展。智能電網建設連續兩年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并且被寫進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二五”規劃綱要草案,意味著該項發展計劃很有可能正式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二五”規劃,并在相關法律、財稅政策、資金和電價等方面獲得國家政策支持。
由于全球智能電網仍處于發展初期,國內外基本處于同一起跑線上,可以預見,隨著智能電網建設的快速發展,“十二五”期間,我國電力工業將會實現跨越式的大發展。
關鍵詞:能源遠距離輸送
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加強現代能源產業和綜合運輸體系建設。積極推動能源生產和利用方式變革,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積極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建設高性能寬帶信息網,加快實現“三網融合”,促進物聯網示范應用。
2010年我國原煤產量32.4億噸,75%需要通過鐵路和公路跨省外運,煤炭運輸約占鐵路貨物總運量的50%,跨省區輸煤與輸電比例為20:1,輸煤在能源資源配置中所占比重偏高,給交通運輸帶來巨大壓力。
就電源結構而言,也不合理。馬宗林介紹,2010年,我國發電裝機容量為9.62億千瓦。其中,火電7.1億千瓦,水電2.1億千瓦,核電0.1億千瓦,風電0.3億千瓦?;痣娧b機占裝機總量的73.5%。燃煤發電給大氣環境帶來嚴重影響,我國二氧化硫排放量的75%、二氧化碳排放量的85%、一氧化氮排放量的60%和懸浮顆粒物的70%都來自于燃煤。
而能源領域科技創新支撐力度也不足。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能源技術相對落后,特別是新能源產業的大部分核心技術尚未掌握,關鍵設備、組件主要依賴進口,研發基礎薄弱,技術標準偏低,產業集中度不高,低水平重復建設問題突出。
重點:傳統能源高效利用和大力開發新能源
馬宗林告訴記者,在提高傳統能源利用效率的基礎上,如何科學高效開發利用清潔能源和新能源是加快我國能源發展方式轉變的關鍵所在。
馬宗林說,清潔能源最有效的利用方式是轉化為電能,發達國家清潔能源用于發電的比重超過80%。根據我國2020年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費中比重達到15%的目標,需要在未來十年內實現水電、核電、風電和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分別增長1倍、8倍、10倍和100倍,發展任務艱巨。應優先開發水電,大力發展核電,積極發展風電,穩步開發太陽能。
在能源配置上,馬宗林說,要構建分工明確、結構合理的輸煤輸電格局。轉變能源輸送方式,關鍵是立足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發揮煤電運綜合協同優勢,實現整體運輸效能最優。應堅持輸煤與輸電并舉。
在能源消費上,馬宗林說,要以智能用電推動全社會自發節能。根據預測,
2020年,智能用電將降低用戶電力需求約445億千瓦時,折算后可節約燃料費用約96.3億元。應加快發展電動汽車及充電網絡,按照“換電為主、充電為輔、集中充電、統一配送”的商業模式,確立科學的電動汽車技術路線,建設標準統一的充電服務網絡,促進電動汽車產業鏈健康發展。
建議:政策扶持與技術創新
馬宗林認為,新能源發展是系統工程和長遠事業,需要完備配套的政策支持。發展規劃方面,必須堅持統一規劃,統籌發展布局,注重新能源發展與資源利用、電源結構、電網建設和市場消納相協調,保證項目建得起、送得出、有效益;鼓勵發展小規模、低電壓、分散型,就地消化的新能源;對不具備遠距離輸送條件,也不能就地消納的,合理安排建設時序,防止一哄而上,避免浪費。財稅政策方面,多渠道籌集資金,設立支持新能源的專項基金。鼓勵地方財政貼息支持新能源發展。對新能源企業增值稅即征即返的優惠政策要落實到位。投融資方面,拓寬新能源企業投融資渠道,制定更優惠的貸款政策支持民營企業進入新能源領域,廣泛吸引社會資金參與和支持新能源發展。制定鼓勵新能源企業上市的政策,支持新能源企業利用資本市場開展兼并重組,促進行業整合和產業升級。
價格機制方面,盡快建立起能夠反映資源稀缺程度、市場供求關系和環境成本的價格形成機制。拓展新能源補貼范圍,對單位和家庭自發自用的新能源也應按照國家規定給予補貼,鼓勵用戶消費綠色能源。
在技術創新上,馬宗林說,我們要盡快掌握新能源領域的關鍵核心技術??萍紱Q定能源的未來,新能源發展的核心問題,不在裝機容量而在核心技術。必須加大技術創新力度,把握新能源發展的主動權。應加強關鍵技術和共性技術攻關,集中力量對風能資源測量、太陽能光伏發電間歇性、硅板低耗能冶煉、生物質能開發、大規模儲能、新能源發電并網接入等關鍵技術進行攻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