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是我大概二十多年間一次一次要回來的城市,有時候我真的很羨慕武漢的市民,并不是所有的城市,都有這樣多元的豐富的不斷層的文化元素。我還記得第一次來武漢,是我自己剛剛開始讀碩士的時候,我把我的碩士論文定在了楚文化上,一個北方人,為什么會對楚文化有這樣一種深深的系戀,為什么會心有所屬,其實在整個的中國文化里,大家會看見,中原的文化,它在我們人類的童年時期,就滋養了我們這個民族的恢弘,理性,遼闊。但,我們幸虧有過楚文化,這個民族的心境才得以如此蓬勃,天真。相比于中原文明,那樣一種樂生的,現實主義的,有邏輯的,有節制的文明。
從詩歌上來講,大家讀書,我們談讀書么,我們就從《詩經》和《楚辭》來說起。楚文化和武漢人,你們自己把自己放在什么樣的坐標上。想一想中原文明在《詩經》中所體現出來的那種,“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怨而不謗”,中庸雅正。那么《楚辭》是什么,它是那種鋪天蓋地熱情的謳歌,它是那種生命澎湃,從自己的靈魂中奔涌而出。它就像是這個千湖之省,這個百湖之城,到處都是水域,到處都是靈性。所有所有的這一切,可以說,從一開始,我們的楚文化,就給中國的文明做了一個重要的平衡。那這也可以解釋,為什么有那么多人熱愛武漢這個地方。來到這里,我常常會想起蘇東坡說的一句話,叫做“此心安處是我鄉”。人真正的故鄉是那里,它未必是自己出生的籍貫所在地,它只是此心安處。一顆心能安頓的地方,就叫做自己的故鄉。武漢這個地方有什么樣的特質。我拿到我們書委會的問題特別有意思說,您也來過武漢很多次對武漢的地域文化怎么看,武漢人是不是這種熱情善良重信守義、豪爽豁達、堅韌執著,這是一種什么樣的印象。
其實要讓我說,作為一個北方人來看武漢這座城市,首先,我就會追溯到武漢最早,這里是誰的封地,我想在座的朋友會比我更了解。在西漢的時候,這是樊噲的封地啊。所以一個地方的民風,一定跟他祖上這種血液的傳承,跟他所倡導的風尚是緊密相關的。那么我們想一想,現在大家想一想《史記》中,我們想到鴻門宴這一段的時候,再現《高祖本紀鴻門宴》的時候,我們眼前活脫脫地還會出現樊噲怒發上沖冠,踢門而入那一份豪杰之氣。為什么讓項羽在那一刻感嘆真豪杰也,這樣一個豪杰在鴻門宴最關鍵的時候舍身護主,可以說,他的那種形象,什么叫做嫉惡如仇,什么叫做剛毅忠勇,什么叫做舍生取義,中國文化中太多太多的標準,太多太多的基因,我們是可以去追溯得到的。武漢這座城市,我也會想起來,在大唐,晚唐時期,那是宰相牛僧孺在這個地方來統轄的。他又管行政,又管督軍,統六世。今兒很多人知道牛李黨爭,牛僧孺在這里的那幾年,減免了賦稅,整個改革了這個地方的很多地方的政令,對這個地方的這種提升、穩定做了一個非常大的改變。想一想,能夠讓宰相去執掌的地方,又是什么樣的重地。更不用說從宋元以下,這個商業重鎮形成以后,我們的這三鎮,長江、漢江把這個地方分割的這個三鎮,你想想它流蕩著多少英雄情懷。這種英雄情懷可以說,從樊噲時,一直到辛亥革命,一直到武昌起義,一直到二七大罷工。整個這一條脈絡上,如果讓我說,對武漢人的印象,那么,不折不扣的,我要說,這是一個有資格說英雄情懷的地方。英雄是什么人,不見得一定得是垂名青史的那些建功立業的名字,英雄,有的時候只是一種基因、一種氣質、一種情懷??梢哉f每一個人,在他小的時候,都有過英雄主義,都有這樣一種夢想。但是長大以后,我們會妥協,甚至會放棄,甚至我們會嘲笑自己,說那都是年少無知。為什么呢?因為生活本身的負擔太重了,因為在生活里,要妥協的東西太多了。
我們在生活里其實有很多時候,忙于社會的規則,而往往就忽略了,向自己的內心去尋找最初的答案。我很高興在我們這個讀書月來跟大家相逢,讀書是做什么的。是讀別人的書,以為鏡鑒,照見自己的靈魂。我們常常說,書山有路勤為徑,那么這條路是通向哪里的呢?在我看來,我們是走過萬水千山,最后抵達自己的靈魂,這才是我們真正要走的那條路。所以在武漢,看一看我們今天還有多少豪邁,還有多少英雄情懷。大武漢,我們在中部六省作為副省級的城市,作為中國的最有特色的大城市之一,大武漢之大,不僅是地域,更是一種胸襟。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我們今天來看武漢的文化,我們認知武漢人的這種文明,這種閱讀,讀書重要,讀心就更重要。
武漢還有一種特征,就是它的市民性。我喜歡這個地方,是因為大家有一種歡心的,樂生的生活的狀態。圍繞著東湖,我們可以看得見這個地方,大家的那種蓬勃。我現在也還記得就是我最早過來游學的時候,那個時候還是在80年代末,我最早來武漢,大家知道我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就是一個酷暑天,當整個的這個火車進站的時候,我還記得兩邊啊,最壯觀的一景,就是家家戶戶的竹床涼席,擺在街邊甚至鋪在屋頂上,這個景觀在多年以后,我還深刻清晰地記得,武漢人,家家戶戶之間的那種相互照顧,那種熱忱無欺,其實今天的武漢,變得更典雅了,更雍容了,高樓大廈拔地而起,東湖邊,有多少頂級的,大家去休閑雅集的所在,但是我仍然有理由,懷念滿天滿地都是涼席竹床的那個時代。因為那個時代,人跟人之間的關系,比今天要更加簡單,因為在那個時代里,我能夠看得見的,是一家小孩有任何吃的是不會吃獨食的,周圍納涼的孩子人人有份。一家大人有了難處,周圍可能有七八家過去幫他,我記得我在工作以后,給中央電視臺做撰稿,寫這個紅鋼城,我來武漢采訪之后,最強烈的一個印象就是在武漢根本不要擔心自己會走丟,不是因為武漢的地形簡單,其實當時這是我見過最復雜地形的一個城市,因為到處都是橫的豎的斜的小巷子,但是我說不會走丟就是問任何一個人,他都恨不得熱情地要一直把你帶到,最后要達到的目的地,這是什么,其實這就是它的民風。今天讀書,我們向歷史致敬,有很多朋友其實都在問我,說你要講的是傳統文化價值的當代應用,為什么選這種題目,這種運用有難度嗎?我們怎么來看傳統文化,今天怎么讓它價值發揮作用,還有很多人來問說,我們的傳統文化對青少年的道德建設有沒有什么意義。其實,我就想從武漢土生土長有哪些風尚,我們今天繼續來傳承來說起。
解說:大武漢,究竟有著什么樣的地域風尚?(于丹)“這個地方原來有的這種豪爽義氣,還有就是它的浪漫詩情”讀書的真正目的是什么?(于丹)“讀書是個引子,我們要回到這方熱土,”今天的青少年教育究竟該注重什么?(于丹)“我們現在缺少的已經不再是知識的教育,而是價值的教育。”更多精彩,就在接下來的節目中。
一個家有它自己的家風,一個城市其實也有它的地域風尚,所有這些連在一起,其實才是一個國家的風格。又說到《詩經》的時候,大家知道十五國風,十五國風是什么,無非就是各地的風俗民歌。而《楚辭》是什么,就是楚地的風尚。任何一個地方的風尚,都會以它這樣一種傳統,優美地去傳承下去。那么我們來想一想,在武漢這個地方,我們傳下來的又是什么,什么才是中國的傳統文化?傳統文化這件事情,我想說的是,它就如同一個家門的門風一樣,為什么我們這個地方原來有的這種豪爽義氣,還有就是它的浪漫詩情,一座黃鶴樓,留下過多少人的這種謳歌,大家想起黃鶴樓的時候,我們都會想起“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我們今天說書香江城這個美麗的名字來自于李太白。而李太白的那種性情,在我們這個地方,大家想一想,他并不是一個今天說的,總能過著土豪日子一擲千金的人。他有窮困潦倒到已經沒錢買酒的時候,但他照樣可以說,“且就洞庭賒月色,將船買酒白云邊”。一個人可以向月亮賒來一點月光,就愿攜著月光直上白云邊換酒喝。我們今天少掉的,不是眼前的白酒、紅酒、黃酒,我們少掉的是酒中的月光和心中的詩情。不見得一個豐滿的物質時代,有了種種的典雅的這種可以享受的這種物質產品,人心中就一定有那樣的詩意。武漢人是熟悉李太白的,李白的岳丈家在安陸,離這里很近,所以他生活的這個圈子就是一次一次回到湖北再一次一次去行遍千山。他在這個地方留下了什么,從屈原到李太白,到李白激賞的孟浩然,李白多么喜歡他呀,“我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云”。所有這些人間的詩仙,他們都曾經云集在這里,更不用說古今多少文人登上過黃鶴樓。但是,我們心中的這點浪漫詩情,隨著黃鶴遠去了嗎?我們心中的豪邁氣象,隨著樊噲歸為一抔黃土了嗎?這種英雄的豪情和詩人的浪漫,為什么今天不能堂而皇之地成為我們的生活。我想,讀書是個引子,我們要回到這方熱土,這里面蘊含的,過去的那種文化基因,這才是通過讀書我們真正要抵達的。
我們這里,最早能夠看到什么。都說武漢人是特別熱情豪爽的。為什么我在這里從來不擔心走丟呢。就大家會看見這里的人,古道熱腸,行俠仗義。這是什么,這就是中國文化。大家不要覺得說一定要讓孩子背誦多少典籍才是中國文化,我們從中國的仁義禮智信最簡單的一個字說起,你看仁愛這個仁字,說白了是什么,這個單立人一個二,用老百姓的話倆講,就叫二人成仁。也就是說倆人之間的關系,就可以看出你是足夠仁愛的,還是不夠仁愛的。那倆人之間是什么關系,無非就是街坊鄰里同學同事甚至就自個家里的親人,你能舉手之勞幫人一把,不幫人就覺得心理過不去,這就已經是仁愛了,這樣的一種傳統在今天還能有嗎?可以說我們讀書,讀一本書去了解那個時代,到底在今天傳承下來是什么,有的時候還要看它怎么樣融化在今天的生活里。
有很多人都問到對青少年的教育,我就說說中國的傳統文化,在今天對青少年為什么是重要的。首先來說我們所面對的青少年,是多么特殊的一個群體。中國人從70年代末期,我們進入了獨生子女的國策階段。獨生子女是我們這個原來以多子多福為榮的農耕民族,從來沒有見識過的一個物種。想一想獨生子女怎么帶大,不要說獨生子女不知道自己怎么樣去承擔這種壓力,就是連大人也不知道怎么做他們的家長。中國過去養孩子,我不知道你們南方話怎么說哈,我們北方有個詞叫拉扯孩子。就是拉著扯著孩子就長大了。左手拉一個右手扯一個后面還跑著倆,大的拉扯著小的就大了,但獨生子女,你敢拉哪兒你敢扯哪兒啊,這一個都是供奉在手心里長大的,我們連養孩子的方式都變了,為什么好多獨生子女都叫“六一”兒童,就是有爺爺,有奶奶,有姥姥,有姥爺,然后有爸爸,有媽媽,六個大人,金字塔的尖上,千傾地一棵苗,供著一個小孩,這樣的小孩,你讓他從小跟誰去學習好事要分享,壞事要分擔,自己內心的強大,對于責任義務的承諾和愿意對別人的成全,太難太難。因為他奶奶不會跟他搶嘴里的一口食,他爸爸媽媽會說你只要上學,學習好了就是這家里的功臣了。我們面對承受著巨大的精神壓力,成長選擇,密集考試,這樣的一代孩子,他們真正要讀的是什么,我們現在缺少的已經不再是知識的教育,而是價值的教育。其實知識的教育不能把我們的人腦變成電腦吧,電腦里面的內存比人腦大得多,你今天想要去搜尋任何東西,甚至不用再去回家上電腦,掏出任何手機來,今天是人人都有個人移動終端的時代,想查什么電腦上的事情查不到啊。所以教孩子,現在已經不是比拼我還知道多少知識,跟電腦去比,人腦比電腦真正高級的事情,在于他有價值觀。人腦的高級,在于他能判斷善惡是非,人腦的高級,在于他不被偽命題綁架,他知道自己的行動,跟著自己的心去走。大家看看中國這個道字寫得很有意思,里面是一個首,外面是一個走之,也就是說,我們頭腦決定要走的那條路,是道路,我們頭腦決定要遵循的那個理是道理,天地大道,是由人的頭腦決定的方向。我們都會說,今天的路越來越多了。我還記得我當年來武漢的時候,武漢交通,那個塞車呀,但是后來走二橋了,就好了多了。到現在,走隧道,就更好了多了。這個地方的路,從公路到鐵路各種路是會四通八達的,但是四通八達的道路,一定就意味著我們可以走得正確么?關鍵是里面的這個首,我們這個頭腦真的強大了,所以面對現在的孩子,我想說中國的傳統文化,不是為了讓他們背誦得很清楚,然后就能夠去考學的一門知識,而是他們安身立命最后的根本。